如何判断引用参考文献是否具有学术不端行为?
伪造、歪曲他人观点的行为,不仅直接造成引文误差,而且违反了《著作权法》中“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的规定,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审稿是期刊工作的必备程序,初审和准确选择审稿人是学术编辑的基本功,因此,认真审稿是识别引用参考文献是否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识别和防范参考文献引用中学术不端行为?
识别和防范参考文献引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办法. 审稿是期刊工作的必备程序,初审和准确选择审稿人是学术编辑的基本功,因此,认真审稿是识别引用参考文献是否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审阅稿件时,若发现文献著录项目不齐全、不规范,甚至著录错误(尤其是文献识别码错误),往往是转引或滥引的可能表现。. 比如,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规定,多于3个作者的文献,著录作者项时,要列出前3名,而后加“等”字,有转引行为的作者,因没有查阅原始文献或根本查不到原始文献,只好转引他人的“一个作者加等”,更为甚者,要求其规范著录时,竟不顾其他作者的版权,干脆删除“等”字。.
学术不端行文界定标准是什么?
20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文界定》行业标准(CY/T 174-2019),规定于2019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该标准对论文作者的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界定,对审稿专家和编辑者的违背学术道德、干扰评审程序、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规定、盗用稿件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类。.
为什么外文文献被滥引?
这一点在外文文献的引用中表现更加突出。 另外,对参考文献引用的一些不恰当的要求也是造成滥引的原因之一,如某些期刊编辑部要求所投论文的参考文献必须达到一定的篇数,有些信息视野较狭窄的作者为了迎合这一要求而产生滥引行为。 滥引不但是作者科研态度欠严谨的反映,使参考文献失去其本质意义,而且造成文后参考文献臃肿,增加了审稿人和编辑的工作量,一旦随论文发表,给读者查考、核对等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浪费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同时也占用了科技期刊的有限版面,减少了期刊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