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是怎么回事?
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现在也还发生着,但是像目前的中国这样如此泛滥,以至于严重到快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 其表现形式不仅在人数众多、发生频繁,机构多样,而且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到了上至院士、教授、下至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学术不端行文界定标准是什么?
20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文界定》行业标准(CY/T 174-2019),规定于2019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该标准对论文作者的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界定,对审稿专家和编辑者的违背学术道德、干扰评审程序、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规定、盗用稿件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类。.
形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形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基本学术研究素养教育的缺失 许多科技工作者者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故意触犯学术道德,实施学术不端行为 的,而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训练和常识教育而无意中触及的。 我国高等院 校和研究机构普遍存在忽视对学生和科技人员进行基本素养和学术诚信的道德 意识的教育,造成相当多的学者不能正确处理合理借鉴、引证与抄袭剽窃的关系。
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学术风气吗?
”赵延东对记者说,“这一结果有力地说明,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会败坏学术风气,还会对新一代研究者产生一种极恶劣的‘示范’效应。 那些在充斥着这种不良风气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子们,很容易受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引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