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听了一个Springer的讲座,里面提到了学术写作的被动/主动语态问题,解决了我不少疑惑,这里再总结一下:
✅期刊投稿鼓励主动语态: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被动语态一直在学术写作,官方正式文件,法律条文中占主导地位,但已经是一种old fashion。例如,Grammarly这类语法修改程序,会一味的把所有语句都标红,建议改成被动,其实在现在的期刊论文写作中就太过时且生硬了。尤其是美国的一些期刊,已经不再鼓励使用被动语言。并且在很多顶级期刊中,一段话中大量出现了I 或者 We 来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来表现作者的自信,突出创新的观点。
✅大学里的Essay或Report等最好用被动语态:
但我记得很清楚,十年前我刚出国时在英国上过学术写作的培训课,老师还特别强调学术写作一定要使用被动语态,我还标红加粗记在了本子上。于是又去请教了语言中心的老师,他们主要负责新生的语言班和论文修改等。结论就是英国和澳洲的语言班,大部分还是会要求学生使用被动语态,来强调事件或者结果的本身,而削弱作者的影响。例如常见的Your product will be dispatched after your first payment. 又或者很常见的 It is believed that 而不能说I believed that…
虽然杂志社的编辑要求写主动语态,大学语言中心的老师强调被动语态,其实也不矛盾。
✅期刊投稿强调的是创新和突破,以显示新的研究成果,所以除了method 部分的常规流程化操作,例如,The tube is placed in …, 其他部分可以用【主动语态】让句子更加直接,有力,简短。
✅而大学语言中心面对的是学生写的Essay,里面更多的是总结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论文,里面创新的内容也很少,再加上语言不太好的学生往往表述不清楚,所以学生最好用【被动语态】把对象置于句首,重点突出,老师也容易一眼看出这句话在针对什么进行描述。
现在国内有的老师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比较落后,会严禁学生使用第一人称,其实有点误人子弟。写作就要遵从语言本身的规律,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应该灵活运用,千万不要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