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怎么回事?
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
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有哪些?
因为学术不端的影响非常恶劣,所以其后果也可能是非常严厉的惩罚,一旦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可能面临开除、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方式。 因此,学术不端行为从行为类别上来讲,主要有剽窃、篡改、抄袭等不良行为;从主观性上来讲,包括人为疏失和蓄意欺骗两种学术不端行为。 无论是那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一旦出现,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是什么?
早在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就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通知指出,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体现了崇高师德,树立了良好学术风气,为教学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
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有哪些?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学术诚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呼声。 因此,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师来说,都不无裨益。 研究生作为初入行的“学者”,往往在主观上对于学术不端认识不清,迫于学业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